然而,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,个别地方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,暴露出一些问题,亟须高度重视。有的搞急躁冒进“一刀切”“运动式”的迎检整治创建;有的陷入实功虚做的痕迹主义、形式主义的窠臼,重“痕”不重“绩”、留“迹”不留“心”;有的抱着“牌子到手、创建到头”的侥幸投机心态,搞“一阵风”“突击式”的“面子工程”,报送文件资料弄虚作假……
凡此种种,不一而足。某些地方的文明城市创建虽然花了钱、用了时、出了力、做了事,但实际成效并不明显,市民群众并不买账。何以如此?一方面,在于这些地方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导向出现了偏差,对创建规律、机制、理念、方式、目的等把握不够系统全面和科学精准;另一方面,囿于单向主导的创建工作模式,市民的积极性、主动性、参与性、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,创建成果不足,惠及于民不够,群众的获得感不强。
正所谓罗马并非一日建成,文明城市创建永远在路上。如此不重“平时”而重“评时”的文明城市创建,既有悖于城市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,也影响文明城市创建的实际成效。在无形之中,这也消解了市民群众的关切信任,更不利于文明城市创建制度化、长效化和常态化的深入持续推进。
文明城市创建是在城市时空中搞建设,是一项系统性、长期性、规律性、群众性的现代社会实践活动。其核心是人,主体也是人,既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,也有其外部的实际情况,必须绵绵用力、久久为功,在融入、贯穿、联动上下功夫,在深入、全面、常态上见真章,在落细、落小、落实上见成效。
城,所以盛民也;民,乃城之本也。文明城市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让市民群众生活得更美好,客观上决定了其性质必然是循规律、顺民意、连民心的社会性实践活动。为此,有必要深入聚焦城市管理、政务服务、交通秩序、食品安全、社会治安、生态环境、医疗卫生等领域,以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,更好地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文明城市创建的过程,也是城市文明在点滴中涵养、在时间中沉淀、在群众中植根的历程,其主体、客体、方法、节奏、力度都彰显科学理念、蕴涵客观规律、倡导群众融入。做好新时代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,必须紧密结合城市经济、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实际特点,将“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”的工作方法有机贯穿于文明城市创建之中,因地制宜、因时制宜,广泛发动群众,不断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融入日常、引向纵深。
文明城市创建,是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着眼于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,就要不断优化典型示范、学习交流、督察通报、暗访曝光、动态管理等工作机制格局,为文明城市创建的制度化、长效化、常态化开展提供坚强有力的集成支撑和机制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