炊烟袅袅思故乡

2020-07-29 17:11:02 来源:人民网
 自从离开被竹木包围的家乡,我就难以见到炊烟了。城市的高楼似乎就是故乡的山脉,高楼阻挡了我的视线。每当想起那一柱柱环绕在家园上空的炊烟,如缕缕悠悠袅袅的情怀,盘桓在我的心口,缭绕在我的梦乡和诗行,牵扯着我思绪的情感,泛起生活的波澜。

  一

  故乡的天空是炊烟撑起来的,清晨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冒上一缕缕缥缈的炊烟,站在山冈上看,村庄、树影、原野、庄稼、农舍都被笼罩在浓浓的白色烟雾之中,犹如一幅丹青水墨画。

  上世纪70年代后期,川东北的老家巴中平昌县贫穷而落后,也有老、少、偏、穷的说法。农村缺钱用、缺粮吃、缺柴烧,处在生活温饱线的最低层,生活拮据困难。一缕缕青烟从土墙或青瓦房顶缓缓升向天空,升向无垠。每当这时,我的记忆渗过山草或青瓦进入灶屋,看到在灶前传柴递草的母亲,鼓着腮帮吹火的情景。那还未干透的柴草老是不燃,浓烟熏得母亲双眼流泪。她一边吃力扑哒扑哒地扯着风箱,一边还要忙着上灶做饭,母亲额上的皱纹里渗着豆粒般的汗珠和柴灰。我想:飘出屋顶烟囱的那一缕缕炊烟、没有油腥的饭菜里,饱含了母亲多少的艰辛、劳顿和满满的慈爱啊。

  小时候,我读书放了学,就到屋后的常岭坡上放牛。我和小伙伴们一道,吆吆喝喝地赶着牛儿上山。特别是在秋后,山坡及田畴的粮食收割已尽,我们把牛儿赶向山后,几个伙伴就搞起“赶场”和“抛子”的活动,任凭那肥上加膘的水牛肆意贪吃。直到黄昏,看到炊烟从竹木掩映的山脚升向天空,饥肠辘辘的我们充满了对炊烟的喜悦和晚饭的渴求,便急着吆喝牛儿快快回家。年龄稍长一点,我就随着大人们开始下地劳动。烈日下,我在地里劳作不休,收工时,也是看到炊烟飘出房顶,才从田地里出来,在堰塘里面舒服地洗完澡后,踏着薄暮向家走去。可以说,炊烟是巢穴,是家,更是一种温暖的安慰。

  不刮风的时候,烟囱里的烟是直的,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,炊烟就像画在纸上的一棵树。当每家屋顶都“长”了一棵树时,乡村真是一派美不胜收的景色。黄昏里,偶尔也会起风,那“树”就悠悠然然地摆动起来,宛若乡村少女飘逸的秀发。

  二

  回家的人们,只要一进各村的地界,一看到房顶上冒出的炊烟,便知道各户吃饭的早晚。一遇上村子哪家有红白喜事生朝满月,房顶上冒出的炊烟,常常是浓烟滚滚,大烟尘尘,一看便知道主人家在请客过事。做生意的外地人,走很久陡峭曲折的山路会疲惫,渴了、饥了,他们最好的方法就是看哪儿有炊烟飘上天空。走到有炊烟的地方就会见到人家,便会有茶喝、有饭吃,有休憩的竹椅或柴床,可供消除疲劳,睡个好觉。歇一夜脚后,开始第二天的跋涉。

  故乡的炊烟,温暖了我的目光,丰沛了我的信念,同时也让我经历了少年丧母的忧伤。炊烟里有淡淡的泥土味,更有我对母亲浓烈的思念。炊烟在写故乡的文章里,是个生动的符号,是一个活色生香的词语,它是承接我生命血液中的一个载体。

  我曾听外婆讲起,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是难见到人们房顶冒烟的,那时集体吃大锅饭。一两个社的群众聚合在一起,个人家里是很难开锅的。除非哪家有重病人或者特殊情况,队里经研究才会分配一点粮食,也仅够做一两顿饭。村社干部要是看到哪户人家房顶冒烟,定会追查到底。在那个“屋内不生火,房顶不冒烟”的时代,还真搞起了一场不长不短的“禁烟”活动。

  三

  改革开放40多年了,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农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。农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,许多人家已改成烧蜂窝煤和天然气,烧柴草的也用鼓风机代替了风箱,炊烟里飘出香甜的味道,而家乡的天更蓝了,水更清了。乡村的绿水青山真正地变成了金山银山。

  我年少曾经生活的巴河岸边的村庄,8年前已夷为平地,建成了省级工业园区。而今,园区内红旗招展,机器轰鸣,人来人往,热闹非凡。从这里生产的产品走向了省外乃至国外。过去的星光村羊肠小道已变成如今的星光大道。安置在福星社区的居民们,只需拧一下天然气开关即可烧水做饭,省心、省事。

  炊烟陪伴了我20余年的时光,而今,我在成都工作生活,养儿育女。在繁华拥挤的城市里,行走在黄昏的街头,我眼前会时时飘拂着炊烟,因为故乡的炊烟是甜蜜的,缕缕上升的炊烟是故乡放飞游子的风筝线。

  难忘家乡袅袅的炊烟,因为炊烟里有我儿时满满的记忆,有我年少饥饿时幸福的渴盼,有母亲的身影和眼神,更有她哺育儿女们仁慈的温度。横穿记忆的时空,每当眼前掠过那一缕熟悉的炊烟,我的眼睛常被熏得再次涨潮……

分享到: 0
关于我们 |  版权声明 |  联系我们 |  网站地图 |  广告服务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