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常态化后持续发展青少年数字教育

2020-07-29 17:46:58 来源:人民网
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,大中小学校推迟开学,日常教学普遍转为线上,引发一场超大规模的青少年数字教育实验。第45次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》显示,截至2020年3月,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4.23亿,较2018年底增长110.2%,占网民整体的46.8%。教育部印发一系列有关“停课不停学”的通知文件,明确要求持续发挥线上教学作用,开通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,截至5月网络云平台浏览次数达20.73亿,访问人次达17.11亿。企业迅速推广各类服务在线教学的网络平台并开放教育资源,一时间在线教育成为产业风口,有机构预测,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达4538亿元,K12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将达3765.6万人。

  随着全国范围内疫情形势得到缓解,中小学教学逐步回归课堂,数字教育能否持续发挥积极作用?答案是肯定的。

  数字教育本质功能是连接和共享,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。疫情期间,中小学校借助各类平台尝试异地远程教学,由此创造教与学的多种可能性,既然身处山区老家的教师可以给城市里的学生上课,那么城市里的优质教师资源也有能辐射到山区学生。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在日常教学中进一步应用,企业和社会机构免费共享知识资源,这些对于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尤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。疫情常态化以后,教育资源的分享将以不同形式长期存在,知识付费甚至可能再度成为市场热点。当然,数字教育能否长远性地促进教育公平,有赖于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完善以及农村新基建的配套供给,政府应当鼓励企业、社会组织及各类社会机构投入到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中。

  数字教育推动教学革新,深刻影响学习模式和人才培养。在线教育技术不仅改变了从面对面到面对电脑的教学方式,更是带来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变革。当多元感知的优势被抹去,授课必须从“标准化”向“差异化”和“个性化”转变,激发学生兴趣以保持注意力;学生则需要转向自主学习、协作学习,借助信息工具对知识进行搜索、分析与辨别,强调与老师同学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学习。

  线上教学理念和学习模式也将延续到疫情之后,与线下教学相融合,未来还可能将人工智能、区块链等技术引入在线学习、教学评价等环节,深刻影响教学模式变革,有助于培养具备良好网络素养和学习能力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。

  数字教育建构多场景学习,促进学校和家庭互动交流。疫情期间,家长更加需要与老师紧密配合,尽快调适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节奏,协助老师完成教学任务,以数字教育为纽带,家庭场景和学校场景的教学进行了充分交流,家庭在基础教育中的潜力和作用被挖掘,尤其在网络使用趋于碎片化、移动化的今天,迫切需要家庭填补学校教育以外的“真空”地带。经历过此次教学实验,家长与老师的互动合作进一步升级,比如借助企业微信,老师开网课、布置与批改作业、收集健康数据、发布重要通知等,家长可以在微信上协助学生直播上课、上传作业并同步看到老师的批注和反馈、填报健康数据、接受学校通知信息。这些经验的积累不仅在技术上增强了家校沟通的高效性和互动性,更重要的是强调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意义,开启家校合作模式的有益探索。

  当前,我国数字教育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,阻碍了其对青少年、教师、学校和家长的赋能,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平台重复建设与壁垒冲突而形成的“信息孤岛”,弱势青少年难以拥有接入数字教育的硬件设备、基础设施及相应网络技能而造成的“数字鸿沟”,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能力不均衡而带来的“线上线下割裂”,以及互联网监管漏洞和技术伦理不足带来的“网络风险”,等等。需要在顶层设计、线上线下教育融合、家校合作以及青少年网络保护等方面继续努力。

  加强顶层设计,建立教育资源准入机制和评估体系。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( 2010-2020年)》、《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(2011-2020 年)》、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》等政策文件从不同角度对教育信息化进行战略布局。就当前阶段而言,一方面应鼓励支持社会各界投入建设开放、灵活的教育资源,另一方面应加强顶层设计和部署,建立专业标准、准入机制和评估体系,相关部门和专业机构对资源信息进行筛选、审核、评估,构建符合基础教育发展、教育现代化要求以及青少年身心特点的教育资源和公共服务。由此,提高资源质量和共享效率,防止信息孤岛,也有助于缩小数字鸿沟、促进教育公平。澳大利亚SCOOTLE是国家级的基础教育资源库,根据全国统一标准建设教学资源,确保资源的权威性与准确性,以教与学的需求为出发点、以国家层面的教育规划为指导展开宏观设计与规划,经验值得借鉴。

  推动线上线下教育融合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。应当说线上线下教育具有各自独特优势,线上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信息分析能力,而道德素养、心理健康等非认知能力的培养可能更多要依托线下面对面教育,并且现阶段情况下,学生和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并不均衡。疫情常态化以后应当巩固深化线上教育的教学成果,提高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能力和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;同时探索线上线下教育在不同学科领域、不同教学场景的结合,以包容的心态允许线上线下教育在不同群体教育实践中差异化发展,从而更大程度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性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。

  发挥家庭积极作用,探索家校合作有效模式。数字教育背景下需要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,借助信息化手段,推动家长参与教学、家校互动更加系统化,探索家庭场景与学校场景的对接模式。很重要的一点,就是逐步明确并落实家长在日常教育实践中的角色和定位,与教师、学校配合有效管理学生的课程学习、社会交往、价值导向等日常动态,家长也需要不断更新自身信息化技能,主动参与到数字教学和家校互动中。此外,应当特别关注青少年这一特殊社会化阶段,发挥陪伴、引导、熏陶等家庭教育优势,积极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规范、道德素养和心理健康。

  重视青少年网络保护,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。数字教育需要青少年更加密集使用互联网和各类终端设备,政府、平台企业及社会各界应高度重视青少年网络保护工作,预防和减少个人信息泄露、虚假和不良信息、网络骚扰、网络色情、网络沉迷等网络风险对青少年的伤害。学校和家庭应努力提升青少年的网络素养,在日常教学和生活实践中引导青少年提高网络自我保护能力、增强信息化能力,培养数字时代更加综合全面的高素质人才。

分享到: 0
关于我们 |  版权声明 |  联系我们 |  网站地图 |  广告服务 |